星期三, 7月 27, 2005

IVY/ In The Clear

IVY/ In The Clear

IVY 的新專輯 " In The Clear " 果然是一張很適合在快要中暑的炎熱下午,躲進咖啡廳邊喝冰拿鐵邊欣賞的消暑聖品。自己對於這類以女主唱為前鋒,再鋪上流暢 Guitar Pop 為背景的音樂總是情有獨鍾,從古早的 EBTG,中生代的 Saint Etienne,再搖滾一點的 Belly 與 Lush,更粗暴恍神的 Breeders,都曾經毫不猶豫的照單全收。

不過關於 IVY 這個紐約樂團,自己倒是從這張 " In The Clear " 才開始真正喜愛。前幾張專輯包括 1995 年的 " Realistic ",1998 年的 " Apartment Life ",2001 年的 " Long Distance ",還有 2002 年以翻唱為主題的 " Guestroom " 等,其實都未引起我注意。我相信那並非他們音樂上的問題,純粹因為在台灣從未能即時買到他們的作品;以及日後雖然 " Apartment Life " 與 "Guestroom " 有廠商做台壓發行,卻仍未引起我聆聽他們的興趣。我想這真是很奇怪的狀況,會買這張新專輯,一部分是因為我很喜愛這款封面設計 ( 總覺得 " Apartment Life " 與 "Guestroom " 的台壓發行不論包裝跟側標企劃都不對我胃口 ),再者 " In The Clear " 透過某主流公司 ( 那個因 Copy Control 而讓我常常譙三字經的某大廠 ) 作全球發行,讓我在矛盾的品牌情結作祟下而買下了這張專輯 . . . 我想我該要藉此告訴所有愛聽音樂的朋友,千萬不要因為這種迷思與直覺好惡而錯過了聆聽好音樂的任何機會!

到音樂的正題。來自巴黎的女主唱 Dominicque Durand 兼容輕柔與低沉的歌聲是 IVY 最吸引我的部份。加上音樂的部份以復古的 Guitar Pop 加上電子節奏 / 音色的點綴,流暢的器樂與精巧的編曲,展現出既飽滿又輕快的力量。開場曲 " Nothing But The Sky " 中慢板的節拍,女主唱輕聲的吟唱,還有吉他 / 電子聲線的漸次層疊,以帶點迷幻的手法呼應封面照片 ~ 由飛機座艙往外看,藍天白雲的遼闊與漂浮感將聽者包圍起來, 很容易讓人對專輯產生好感。 " Thinking About You " 與 " Tess Don't Tell " 裡流暢的吉他主線與輕快的節奏,還有主唱與團員的唱和,竟讓我直覺聯想到 New Order 新專輯裡的" Jet Stream " 與 " Turn ",這可能也是他們對這波 80's Revival 的實質回應吧?" Keep Moving " 則真的來了點 Saint Etienne 在 " Tiger Bay " 時期的電子泡泡糖氣息,不過吉他獨奏的部分還是很 New Order。接下來聽到了 " Corners of Your Mind ",我的聯想對象變成了 Lush ~ 對了,要不要直接去聽聽由 Emma Anderson ( Lush 的主音/ 吉他手 ) 與 Lisa O` Neill 所組成的 Sing-Sing 呢?據說她們的新專輯 " Sing-Sing and I " 也在向這波 80's Revival 致敬呢!

總而言之,這是一張致力於流行取向,聽來神清氣爽的優作。這樣的 IVY 理應輕易地變成主流廠牌猛推的 Pop Icon ( 請注意三位團員俊俏有形的外貌 );不過從這個團體的慢工細活,又始終維持 New Yorker 那種 Indie 酷派的態度,相信對於喜愛 Indie-Pop 又不願與別人聽相同東西的人而言," In The Clear " 有條件成為各位看倌 iPod 裡頭祕而不宣的美麗後花園 ~ 不過要灌到 iPod 裡頭,請先看看自己的電腦是否能克服那討人厭的 " Copy Control " 再說吧!

d!zzy 2005 07 22

→相關鏈結:

[ IVY/In The Clear ] review by Sylvain
[ Sing-Sing/Sing-Sing and I ] review by Sylvain
[ Saint Etienne/ Tiger Bay ] review by 膝關節
[ New Order/ 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 ] review by d!zzy

星期三, 7月 20, 2005

當我在這樣的夜裡 , 感到疲倦 . . .

[原文刊載於2001年11月27日之 dizzypost]

PSB/ Discography

好久沒有發報紙了 . 常常就在上班的時候 , 提醒著自己下了班要趕快發報紙 . 但是 , 也許是疲乏 , 又或者是害怕吧 ! 當我把所有的材料都聚集起來 , 準備要編輯整理的時候 , 往往也是自己想要停下來 , 想要關上電腦 , 想要上床睡覺的時刻 . 自己常常覺得 , 對所有等著收新報紙的網友們感到很虧欠 , 長覺得如果不是自己心裡真正的感動 , 就不該浪費網路資源 , 還有大家的時間 , 去寫一堆沒有屁用的文章 . 也許是責任感使然吧 ! ~ 我知道 , 用這三個字來形容自己的行為根本就是超級可笑的事情 . 但是相信我 , 我真的是一直這麼想的 .

前一陣子 Yeves 常常對我說 : 最近自己聽音樂已經沒有太多的感動了 . 不知是耳朵長繭了 , 還是新東西的水準變差了 , 又或是聽多了卻麻木了 ? 起初自己是不以為意的 . 但是這一陣子 , 尤其是當自己到了音樂館去工作之後 , 這樣的感覺卻也漸漸的在自己身體裡冒了出來 . 常常在上完一天忙碌的班之後 , 回到家裡 , 最想要的不是去聽一些心愛的音樂 ; 相反的卻希望耳根越清靜越好 . 這也是以前的自己所無法想像的 . 自己常常在想 , 當自己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 , 可以一捲 The Cure 的卡帶聽上一整年也不會覺得膩 ; 而現在一個月買上十幾片的新 cd , 卻往往一張聽不到兩次就束之高閣了 . 我想 , 也許是這樣的資源越來越容易取得 , 新的東西不停的冒出來 , 自己除了忙著接收 , 就已無暇再去反芻 , 更遑論要從中得到更細膩的感動了 .

自己現在正聽著 Pet Shop Boys 的 Discography . 這是一張 PSB 的單曲集 , 紀錄著 1986 到 1991 年全盛時期的每個經典時刻 , 像是 " West End Girl " , " Its A Sin " , " Domino Dancing " , " Always On My Mind " . . . 這些歌曲 , 每一個音符 , 每一段起承轉合 , 都已經是自己再熟習不過的了 . 就好像已經是自己身體裡 , 生理上最無意識最自然的反應一般 . 我想 , 毋寧我是個偏執而念舊的傢伙 , 就算更新更好的東西從不曾停止地出現 , 我仍舊 " 過盡千帆皆不是 " , 獨鍾情有的死抱著我不願與人解釋的 , 不想讓人分享的多愁善感 , 從不停止地沾沾而自喜著 . . .

當我在這樣的夜裡 , 感到疲倦的這個瞬間 , 我發現我只有兩個選擇 : 要不繼續聽 Pet Shop Boys 來振奮精神 , 證明自己不是個死人 ; 要不就是關上電腦 , 倒回床上 , 等著明天鬧鐘準時的把我叫醒 . psb 有一首很好聽的歌 , 叫做 " Being Boring " , 歌詞以跳敘的手法 , 去陳述出當一個人年歲漸長 , 再回憶起不羈的過往歲月時 , 所得到的也許不是眷戀或悵惘 , 反而是完全的釋懷或不禁的一陣莞爾吧 ! ~ Coz Were Never Being Boring , We Have To Much Time To Find For Ourselves . 其實 , 生活不也就是這樣 ? 繞了幾圈 , 想一想 , 也沒有什麼好在意的嘛 ! 我把這首歌詞翻成中文 , 送給大家 . 也許這並不是你的寫照 ; 又或者自己翻得並不達意 . 但是 , 也許這樣的東西 , 字裡行間 , 可以讓你找到某些失落了的感覺也說不定 ?!

[BEING BORING / 永不厭倦] by Pet Shop Boys,由d!zzy 中譯改寫

→進入 Yeves 的個人新聞台 [靜止的哀愁]

MORE THAN THIS : ROXY MUSIC

ROXY MUSIC 1972

脫出自 70 年代藝術 / 前衛搖滾方興未艾的年代 , 來自英國的 Roxy Music 融合了時尚流行, 華麗視覺 , 老式電影質感等魅力 , 也藉此妖異裝扮 , 華美服飾 , 讓他們豎立起標示著時代感的鮮明記號 , 堪稱 " 視覺系 " 始祖之一 . 這樣的團體 , 玩奏著實驗幾近把玩 , 前衛搖滾摻雜了雅緻流行聲調的藝術搖滾 , 也成為影響日後諸多搖滾支脈創作啟蒙的範例 .

Roxy Music 主要團員有四個 , 包含了最早離團 , 後來成為環境音樂教父的結他兼鍵盤手 Brain Eno , 以及主唱兼鍵盤手 Brayn Ferry , 吉他手 Phil Manzanera 以及 Saxophone 手 Andy Mackay . 在 70 年代伊始 , Roxy Music 成軍之初 , 該團的創作中樞 , 由 Bryan Ferry 與 Brain Eno 共同支撐 , 並且勢均力敵的加入諸多個人的創作方式與創意 , 也因此慢慢的該團的整體風格也明顯的分裂出兩種不同走向 : Ferry 的基調師承自美式的靈魂音樂與英式流行歌曲諸如披頭一類 ; 而 Eno 則偏向於採擷自紐約著名地下樂團 Velvet Underground 的解構美學為自身靈感 . 當然 , 這種陣容的 Roxy Music 也許只維持了出兩張專輯的壽命 , 但卻也因為雙重性格的交融或對抗所產生的新風貌 , 讓他們得以橫跨 70 初期的 Avant Rock , 一直到 70 晚期的 Art Rock 風潮 , 甚或是後來的 New Wave .

在 Brain Eno 離團之後 , Roxy Music 有幾張專輯朝向大量融合了 Disco , Soul 的黑人元素的優美路線 . 於是後來他們也漸漸明確的發展出一種獨有的創作演出模式 , 就是誘人的流行靈魂曲調搭上 Ferry 輕柔吟唱的性感嗓音 . 但是他們後來也無可倖免地遇到了主唱過分突出而脫隊尋求個人發展的狀況 . 於是在 1982 年 , 當他們推出了該團的經典之作 " Avalon " 之後 , 便倏地解散 , Bryan Ferry 同時大步邁向性感偶像的行列 ( 你不覺得 , 這跟後來的新浪漫名團 The Smiths 解散的過程有幾分類似嗎 ? ) .

----------------------------------------

Avalon

Roxy Music / Avalon ( 1982 . EG Records . )

Roxy Music 解散前最後一張作品 . 浪漫派 Chamber Pop 遇上窕然的 Ska , 還有淡淡民族氣味 . 這張最後專輯無疑也是該團在技巧成熟度 , 穩定度 , 情感詮釋或者製作功力都到達最高的明顯標記 . 無數後進如 The Smiths , Suede , Riato . . . 等 , 皆深受啟發 . 幾首單曲如 " More Than This " , " Take a Chance With Me " 等等 , 分別在美英兩地的單曲榜爬上耀眼的位置 ( UK#1 , US#27 ) . 緊接者專輯的成功與打開美國市場 , Roxy Music 再接再厲的舉辦了巡迴演唱 ,並發行了現場EP " Muzique/ The High Road " . 這也是這個團體每個人最後一次相互合作的演出 , 該團體也在活動告終時解散 . Bryan Ferry 也在同時展開個人的歌唱生涯 .

----------------------------------------

The Best Of

Roxy Music / The Best Of ( 2001 . Virgin )

這張於2001年發行的 " 2001喜相逢精選集 " 的出現 , 執行了預告該團將再次回歸並展開巡迴以及取代許多不再出版的舊選集等兩種任務 . 並且這也是一張相當精采的舊作精華選集 . 從 1982倒數回1972 , 許多讓 Roxy Music 漸次爬上頂峰的代表作 , 都一網打盡 . 亟欲初探者的最佳入門 , 也是忠實樂友的必備收藏 !!

dizzy 2002 04 28

老靈魂的自我表述 ~

三張來自古早世代的 CD , 三位已入殿堂成神祈讓人膜拜的樂手 , 三個完全不同的生命故事 . 音樂就是他們的生命 , 卻不知後生晚輩到底能了解多少 . 也或許只要你肯打開音響 , 好好的與他們做一次心靈上的交流 , 時間的洪流就沒有辦法阻隔你從這些前人身上探取新知吧 !!

自己也好久一段時間沒有這麼勇猛的用掉整個晚上的時間 , 一股作氣的寫好一個不只一張 CD 的主題了 . 在編排接近尾聲的同時 , 窗外的天光也漸漸翻白 . 雖然身體已經十分疲累 , 我卻清楚知道自己還是克服了這一陣子對於書寫的恐懼 , 稍稍找回最初 " dizzypost " 時期思緒如湧泉般大量流出的狀態 , 真是喜事一件 !!

-------------------------------------------

Dusty Springfield/ Lounge Legend

Dusty Springfield/ Lounge Legends ( 2001 . Mercury )

這是一系列 " Lounge Legends " ( 沙發傳奇 ?? ) 歌手精選輯的其中一張 . 整個系列的 陣容除了 Dusty Springfield 這位藍眼靈魂歌后之外 , 還包括了 James Last , John Barry , Burt Bacharach , Lee Hazlewood , Roberto Delgado 等大師 .

關於 Dusty Springfield 的生平世歷 , 自己曾於前年的八月份於電子報中寫了一篇 " The Look Of Love - The Best Of Dusty " 精選輯的介紹文 ,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 < 點這個連結 > 進入閱讀 .

在這張 " Lounge Legends " 之中 , 收錄到許多合於現今 " 沙發族群審 美標準 " 的歌曲 , 包含了幾乎被所有馳放合輯當成最佳結尾曲的 " The Look Of Love " , 曾於 90 年代初被 Swing Out Sister 翻唱而大紅的 " Am I The Same Girl ? " , 以及被 Saint Etienne 於 " Fox Base Alpha " 專輯之單曲 " Nothing Can Stop Us " 取樣的 " I Cant Wait Until I See My Babys Face " 等 . 其中十足的律動感 ( Groovy ) 幾可為現在所有 Soulful / Deep House 創作者的典範 !!

除此之外 , d!zzy 還大力推薦其中所收錄的 " Where Am I Going " 與 " Sunny " 兩曲 . 在 Dusty 反覆鋪陳與循序加入細節變化的騷靈唱腔與管絃樂齊力烘托之下 , 一起在曲 終將情緒推向最高潮 , 也讓 Dusty 札實的唱功發揮得淋漓盡致猶若百花齊放 !!!

因 此 d!zzy 在這裡滿分推薦這張市面上難以購得的精選輯 , 如果在唱片行有幸得見 , 可別猶豫要趕快買下來喔 !!!

-------------------------------------------

Marvin Gaye/ Love Songs : Greatest Duets

Marvin Gaye/ Love Songs : Greatest Duets ( 2003 . UNI- chronicles )

Marvin Gaye 這位黑人靈魂樂的傳奇大師 , 在其戲劇化的一生中 , 為整個流行樂史的 進化豎立了不少里程碑 . 放眼今日黑音樂的全面席捲 , 靈魂樂過渡至節奏藍調 ( Rythm & Blues ) 的途徑 , 可以說是依循著他那具前瞻性的創作思維而漸漸成型的 . 在他的經典專輯 " Whats Going On " 裡所關注的環保議題 , " Lets Get It On " 裡面 挑戰尺度的露骨情愛描述 , 以及 " I Want You " 裡面滲入 Disco 元素的靈魂舞曲風格 , 在當時的美國黑人樂圈幾乎是連番挑釁的舉動 ; 卻也將他的歌唱生涯推上最高峰 !!

除此之外 , 我們也不能忽略他與許多傑出女伶合作過許多美妙的對唱情歌 ! 這張 於 2003 年由 Universal 策劃 , 一系列以 " Love Songs " 為主題 , 名為 " Greatest Duets " 的精選輯 , 便一口氣收錄了 Marvin Gaye 與 Tammi Terrell , Kim Weston , Diana Ross , 以 及Mary Wells 等人的精采對唱 . 值得一提的是 , 開場曲 " Distant Lover " 是一首於 94 以現代錄音技術剪接配唱而成的版本 . Betty Wright 跨越時空與 Marvin Gaye 相互傳 情 , 藉由 Betty 用情至深的歌唱 , 將整首歌的情緒由單純的男女情感延伸成了一種 咫尺天涯的追懷思念 , 極強的感染力讓 d!zzy 聽著聽著竟不覺紅了雙眼 !

藉由現代錄音科技的進步 , 這些早已作古的藝人終能以數位面貌清楚傳達音樂情 感 . 而這張 " Love Songs - Greatest Duets " 則讓我們再次回味數個世代以前靈魂音樂 的古樸美感 !! 喜愛節奏藍調的人千萬不要錯過這個 " 參觀古蹟 " 的機會喔 !!

-------------------------------------------

Janis Jophlin/ Greatest Hits

Janis Jophlin/Janis Joplins Greatest Hits ( 1999 . Sony Legacy )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 , 這位總是在照片上笑得有點恍神的藍調女歌手 , 怎麼會在這份報紙裡與 Mravin Gaye , Dusty Springfield 排排坐在一起呢 ? 針對這一點 , d!zzy 歸出幾個共通點來支持這個專題的成立 : 1 . 他們都已經跟地球說再見了 . 2 . 這三張都是精選輯 . 3 . 他們的音樂最終都指向黑人音樂 ( Soul , Blues ) 這個根源 .

Janis Jophlin 因長期酗酒而沙啞嘶吼的藍調唱腔是如此狂野 , 那種在舞台上用盡全身力氣去詮釋歌曲的方式 , 就算今天也沒有幾個人能輕易模仿 . 或許這還得歸功於她當年肆無忌憚的吸毒與酗酒的行徑 , 讓她只要站上舞台就忘我的瘋狂發洩情緒 . 這樣的行為固然不值後輩傚彷 , 但其短暫一生如彗星般璀璨的光芒 , 將藝術成就推上極限而能平反其一生的失控 , 對於後世影響可說是難以估量的 .

JJs Greatest Hits 原是哥倫比亞唱片在她猝逝三年之後於 1973 年發行的精選 , 收錄了她加入 " 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 擔任主唱的許多經典作品 , 包括了重唱爵士作曲家蓋西文兄弟所創作音樂劇 " Porgy & Bess " 之經典開場曲 " Summer Time " , 與 " Full Tilt Boogie Band " ( 全方位瘋子樂團 ? ) 合作的 " Cry Baby " , " Me & Bobby McGee " 等 , 都是此類足以將 Janis Jophlin 的誇張唱腔詮釋到盡的名曲目 .

此外 d!zzy 要大力推薦專輯中一曲現場版本的 " Ball and Chain " , Full Tilt Boogie Band 的狂野藍調與 Janis 由喃喃自語漸入高亢緊繃的聲線 , 刀起刀落般強勁的樂句讓人感受到密不透風情緒 , 在演唱的中段先轉變成騷靈式的口技然後急轉直下而成沒有伴奏的泣訴獨白甚至爆粗口 , 一路牽引現場觀眾的情緒由旁觀達到呼應沸騰 , 最後再由口白轉成 Off-Key 的吟唱作結束 , 讓我們完全領受她獨一無二駕馭現場的功力 !!

1999 年發行的 CD Remastered Version 還多收錄了兩首原本沒有的 Bonus 以及關於 Janis Jophlin 的生平解述 , 提昇了這張精選購買收藏的價值 , 也讓我們對這位傳奇女歌手有更深的認識 !!

Dusty Springfield ~ The Queen of Blue-Eyed Soul

Dusty Springfield With Pet Shop Boys

說起這位女歌手 , 我想 , 這裡會認識他的人 , 肯定是不多的 . 畢竟她所當紅的年代 , 也許是你我還在強褓之中的歲數 ( 甚至都還未出世哩 !! ) . 不過我相信大部份的朋友們 , 都聽過她所演唱的歌曲 . 但是絕對不知道 , 原來這些歌曲就是由她所唱紅的 . 她是 Dusty Springfield , 一位已經過世了的 , 來自英國的白靈魂 ( Blue-eyed soul ) 天后 , 用她有點沙啞 , 渾厚 , 富含技巧與感情的歌聲 , 以及在當時許多堪稱為創舉的作為與努力 , 征服世人的耳朵 ,獲得無數掌聲 ,才得以攀上歌后的崇高地位 . 比起這個世代許許多多用金錢與商業手法硬拱出來的泡泡糖天后們而言 , 更顯出她的實力 , 價值 , 以及珍貴 .

1939 年出生於 London 的她 ,本名 Mary O'Brien . 於 1960 年代的初期 , 便開始了她的歌唱事業 . 最早她加入了一個叫做 Lana Sisters 的女子美聲團體 . 稍後則又與她的哥哥Dion 以及朋友 Tom Feild 組成了 The Springfields .此時她也決定使用 Dusty Springfield 作為她的藝名 . 在經過組團的歷練之後 , 她決定以一人姿態去發展自己的歌唱事業 . 1963 年 , 她推出了第一首單曲 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 , 旋即登上英國排行第五名 . 而在美國榜上 , 她也一舉拿下了前十名 . 那時 , Beatles 旋風尚未吹至美國 . 1966 年 , 單曲 You Don't Have To Say You Love Me 拿下了英國榜冠軍 , 從此奠定下了天后的鞏固地位

當然 , 在那個時代 , 天后一樣會帶動所謂流行 , 縱使以我們現今的眼光與標準的審視之下 , 這樣的流行可能只是多元社會之中一個小小現象 ; 但不可否認的 , 當時 Dusty 所引起的討論與風潮 , 不僅止於她的歌聲 , 更包含了她那高聳的雲鬢 , 以及極為強調眼部 , 深色的熊貓眼? ( 所以說現在的天后們玩的變裝把戲 , 不過就是在重複踏尋著前輩的足跡罷了 !! ) . 在當時的輿論中 , 就曾經對 Dusty 這般聳動的裝扮 , 出現過極為尖苛與負面的評價 . 好事者一至認為 , 她過分注重打扮 , 標新立異的結果 , 只是加速葬送她自己的歌唱生涯罷了 . 但是 , 事實證明 , 當 Dusty 從大不列顛紅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堅之時 , 她的雲鬢與熊貓眼 , 也一併征服了彼岸的女人們 , 成為大家爭相模仿的時尚指標 ( 想知道高聳雲鬢長什麼樣子 , 請參考電影花樣年華. 張曼玉在片中被金馬獎評審批評為 一坨牛糞堆在頭上的髮型 , 就是所謂的雲鬢喔 !! ) .

在整個六零年代 , Dusty 的歌聲傳遍英美兩地 . 幾首名曲如在電影新娘不是我裡面 , 卡麥蓉狄亞用五音不全的嗓音高歌的 I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 在 Pulp Fiction 裡被當成配樂的Son Of Preacher Man ; 以及在1999 年 , 被 DJ Jose Padilla 收入 Cafe Del Mar Volumen Seis , 由作曲家 Burt Bacharach 與 Hal David 所譜寫的名曲 The Look Of Love . 這首曲子也曾由許多知名藝人如 Dionne Warwick , Sergio Mendes And Brasil 66 所演唱過 . 當時 Dusty 演唱了許多這兩位作曲家的歌曲 , 除了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yself 與The Look Of Love 之外 , 還有 Wishin' And Hopin' , Twenty Four Hour From Tulsa . 同一時期 , 能與之匹敵的 , 也只有另一位天后 Dionne Warwick . 這裡還有另一件事必須一提 , 就是 Dusty 可以說是第一個放棄民謠曲式而投向摩城式靈魂流行音樂的白人女歌手 ( abandon of folk , and in favor of a Motown-styled pop sound . ) . 想當然爾地這也造成了其他藝人的跟風 .

跳過七零年代 , 也就是 Dusty 沉寂下來的這十年 , 我們在八零年代遇見了再次攀上事業巔峰的Dusty . 不知道現在已經三十歲的讀者們 , 是否還記得大約在 1987 ~ 88 年 , 她與卡本特兄妹的哥哥 - Richard Carpenter 所合作的一首抒情單曲 - Something in your eyes ? 這首極為優美的 AOR ( 成人抒情曲 ) 讓 Dusty 再次揚名於美國市場 , 並且在台灣也受到聽眾們的喜愛 . 彷彿這次在這首雋永的歌曲裡 , Dusty 代替了 Karen Carpenter 的位置 , 讓無數的The Carpenters 與 Dusty 的 Fans 能再次藉由歌曲去揣想與緬懷那美好年代的種種記憶 . 在當年 , 幾乎所有抒情歌曲的選集 ( 像飛碟發行的 Everlasting Love Songs 系列 ) , 都一定將這首歌收錄其中 . ( 可惜的是 , Dizzy 手邊這張精選 , 並未將這首歌收錄其中 . . . )

另一個在 Dusty 的歌唱生涯中 ,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 就要屬她與英國電音雙人組 - Pet Shop Boys 的合作了 . 當時為了電影 Scandal 所製作的配樂演唱插曲 , Dusty 與 PSB , 配樂大師 Angelo Badalamenti 合作了 Nothing Have Been Proved . 與 PSB 合作的兩首曲子 :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d This 與 In Private , 都雙雙攻佔了英美的流行排行榜 . 我想 ,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d This 這首在 1987 年 8 月發行的單曲 , 台灣歌迷 ( 大概也是快三十歲的這些人 ) 應該都還有印象吧 ! Neil Tennant 酷酷的嗓音, 清亮的電子合成樂音 , 再加上 Dusty 唯婉柔美的白靈魂唱腔 , 讓所有的流行樂迷們精神為之一振 , 更一舉將這首單曲推上英美兩地流行榜的亞軍 , 也為老天后找回了失守已久的地盤 !! 而 In Private 這首充滿時尚感的 Euro Beat 更妙 . 當時 , 這首曲原先也是要用來當作電影 Scandal 的插曲 , 但是有鑒於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d This 當時在排行榜上盤桓不去 , 便沒有馬上當成單曲發行 . 不過 , 透過電台的強力放送 , 加上舞廳裡 DJ 們的瘋狂播放 , 這首歌幾乎紅透了美國東西岸各大 Club 與 Dance Hall , 變成為舞池國歌 !!

手邊這張於八月份購入的精選集 - The Very Best Of Dusty Springfield , 由台灣環球唱片的前身 - 寶麗金唱片所發行 . 而最近環球唱片則又有另一個平價版的 digitally remastered 精選在市面上流通 . 這兩張 CD 的音質相差不大 , 分別收錄了17 與 24 首歌 , 售價上則相差了將近 100 元台幣 . 至於應該選擇哪個版本 ? Dizzy 個人傾向於推薦較貴的 98 年版 , 因為新版裡並未跨廠牌收錄 PSB 所製作的這三首歌 . 而這對於喜愛 Dusty 與 PSB 的歌迷而言 , 更可說是不可遺漏的珍貴紀錄 !!

1999 年三月二日 , Dusty 因不敵乳癌細胞的復發肆虐 , 而撒手人寰 , 享年五十九歲 . 在她逝世後不到十天 , 音樂界將她列入了 搖滾名人殿堂 之中 , 向她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 當然 , 對於她的歌迷後輩們而言 , 她的美妙歌聲 , 將會繼續被流傳 , 而永遠的鮮活著 !

星期二, 7月 19, 2005

Astrud Gilberto : 聽 Bossa Nova 的人不能不認識的天后


Astrud Gilberto / Look To The Rainbow
1966 . Verve ( Japan Remaster Edition ' 01 )


Gilberto - Wanderley / A Certain Smile A Certain Sadness
1967 . Verve ( Japan Remaster Edition ' 01 )

該怎麼說 Astrud Gilberto 這個人 , 又如何描述這張專輯給你聽呢 ? 如果 , 你認為小野麗莎 ( Lisa Ono ) 是當今的 " Queen Of Bssa Nova" , 那麼 , 當你聽到 Astrud Gilberto 所演唱的 " So Nice " , " Corcovado " , " A Cretain Smile " . . . 等屬於 Bossa Nova 界的經典曲目時 , 必定會恍然大悟 , 驚覺 : 喔 ! 原來教主在這裡啊 !

說起 Astrud Gilberto 崛起於樂壇並且成為 Bossa Nova 樂史中的一枚傳奇 , 就得從 " Girl From Ipanema " 這首歌說起 . 先說 Bossa Nova 的形成 , 大約可回溯至 1950 年代 . 受到西岸酷派爵士的影響 , 巴西音樂家 Antonio Carlos-jobim 嘗試將傳統巴西音樂 , 像是 Samba一類的奔放節奏 , 與爵士的自由即興進行融合 . 這種音樂保留了巴西音樂在四四拍的節奏基底置入細碎敲擊一如電音裡面迴圈 ( Loop ) , 律動感 ( Groovy ) 的樣式 , 並且以結他 , 鋼琴與 double bass 等樂器演奏極為低沉舒緩 ( Calm / Mellow ) 的旋律 . 而第一個能把這樣的音樂詮釋的最好的演奏家 , 就是吉他手 Joao Gilberto 了 . 當然 , Astrud Gilberto , 也就是 Joao 的妻子,在這重要的一役中所擔任的也就是 " 獻聲 " 的角色 . 1962年 , Antonio Carlos-jobim ( P ) 與Joao Gilberto ( G, Vcl ) , 來到美國紐約的A&R Studio , 與 Sten Getz ( TS ) 灌錄 Getz / Gilberto 這張專輯 , 基於美國市場的考量,計畫在音樂中放入一個唱英文的 " 巴西歌聲 " . 而 Joao 自己又不會英文 , 於是就請會英文的妻子出來試試看. 誰知道這麼一試 . 便產生了這首 Bossa Nova Anthem - " Girl From Ipanema " .

這首歌最後成功打入美國市場 , Astrud 這副家庭主婦嗓音受到美國人的青睞 , 後來即受美爵士名廠 Verve 之邀 , 與當時的超級製作人 Gil Evans , Al Cohn , 以及同樣來自巴西的風琴演奏樂團 ( Organist ) Walter Wanderley Trio 這個三人樂團 , 灌錄了 " Look To The Rainbow " 這張專輯 . 而其中與 Walter Wanderley 所灌錄的六首歌曲 , 後來也以專輯的方式 , 與其他五首歌曲發表成 Giberto / Wanderley 專輯 " A Sertain Smile A Sertain Sadness " .

這兩張專輯讓 Astrud 紅極一時 , 揉合拉丁流行 , 樂團爵士 ,以及那 " 微風吹動草原 , 飄起漫天芒花 " 般的輕柔嗓音 , 時而把你圍裹在一個初秋的爽神氛圍裡 ; 又有時就像穿透綠蔭灑落在小徑上的點點夏陽 . 或者 , 哪天你開個車子在微風的午後奔馳上濱海公路 , 一邊鹹鹹的海風還飄進你車窗那般 . 真的 , 就是那種你可以感受到的 , 很貼近很自由的一種幸福 , 或者 , 就是愛人在你而邊的甜蜜呢喃那樣的好感覺 . 現在 , 這樣的音樂已經成為 Neo Bossa / Acid Jazz / Lounge / Nu Jazz 所奉為圭臬的原形 .

Antonio Carlos Jobim / Stone Flower ( 1970 . CTI / 2002 . Sony Legacy )

Antonio Carlos Jobim/ Stone Flower

聽 Stone Flower 之前 , 你最好有這樣的認知 : 這是一張絕對的經典 , 裡面的每串音符 , 每一簇乍似輕鬆的節拍 , 都有著這位大師與夥伴們沉澱多年淬鍊而出的圓熟通達 . 聽來漫不經心如夏日午后天空飄過的棉白雲朵 , 卻是後生晚輩追也追不上的尺牘標竿 .

從音樂的本身到專輯的錄音品質 , 這張以 " 錄音室現場 " 手法完成的專輯 , 已經把 Antonio Carlos Jobim 在第一波 Bossa Nova 熱潮中隱身後再復出的那種心情 , 巨細靡遺的呈現了出來 . 參與專輯錄製的包括了當年為知名爵士廠牌 Verve 創造了無數經典錄音 , 後來並成立了著名爵士廠牌 CTI ( Creed Taylor International ) 的製作人 Creed Taylor , 曾為 " 2001 太空漫遊 " 與 " 星際大戰 " 編寫主題曲的音樂家 Deodato , 以及為 Impulse , Bluenote , Verve 等爵士廠牌豎立了錄音標準的錄音師 Rudy Van Gelder 等人 .

整張 Stone Flower 的旋律宛若籠罩在一層薄紗之中 . 在 Bossa Nova 的基調之上 , Deodato 帶入了悠揚的管絃編配 , 增添了些許遼闊的氣氛 . 開場曲 " Tereza My Love " 是 Jobim 獻給他當時第一任妻子的情歌 , Urbie Green 的伸縮號吹奏猶如傍晚輕柔的微風一般飄散著愛意與惆悵 , " Children's Game " 中刻意錄製得如推向天際充滿迴響的鋼琴彈奏 , 讓這首罕見的華爾滋舞曲沾染了慵懶的巴西爵士風味 . " Brazil " 這首巴西名曲則在輕快的 Samba 節奏中 , 帶入清脆的敲擊與 Jobim 沙啞性感的哼唱 . 如果你的音響夠好 , 還可以聽到 Jobim 邊彈著鋼琴邊抽著煙的吐氣聲 !!

標題曲 " Stone Flower " 與 " God And The Devil In The Land Of Sun " 則是全然展現了在 Deodato 編曲之下的異國風情 , 澎派的旋律交織在鋼琴 , 笛子 , 薩克斯風 , 空心吉他與鼓擊的飆奏之中 , Harry Lookfsky 的小提琴畫龍點睛地為樂曲帶來意想不到的轉折 . " Amparo " 是一首以鋼琴與薩克斯風為主角的小夜曲 , 徐徐帶入的弦樂襯底與笛子演奏則讓整首樂曲瀰漫著一股哀傷而華麗的氣息 .結尾曲 " Sabia " 則完全將 Bossa Nova 寬廣的調性融入充滿 Lounge 氣味的管絃編排之中 , Jobim 也再度發聲吟唱出整首樂曲最為暖和的片段 .

縱然 " Stone Flower " 在當年 " Wave " 專輯過於強大的光芒掩蓋之下 , 很少得到世人青睞的眼光 , 但是藉由 Sony Legacy 在 2002 年的重新發行 , 我們終得以再次細細品嚐這已臻爐火純菁的經典名盤 . 喜愛拉丁爵士 / Lounge / Bossa Nova 的朋友 , 千萬不要再錯過了親炙大師風采的機會 !!

d!zzy 2003 03 13

Ella Fitzgerald / Sunshine Of Your Love ( 2001 . MPS / Universal )

Ella Fitzgerald/ Sunshine of Your Love

Ella Fitzgerald 這張以 " Sunshine Of Your Love " 為標題的專輯 , 是 1969 年 Verve 的老闆 Norman Granz 在 San Francisco 的 Fairmont Hotel 為天后當時的例行駐場表演所製作的錄音 . 這些錄音在今天聽起來讓人倍覺珍貴 . 畢竟這種非錄音室取向 , 完全考驗唱功的演出 , 包含了歌手與台下的互動 , 那即興並且無法複製的氣氛 , 都一一被收錄進來 . 而藉由這張專輯 的數位化發行 , 更能確定 Ella 無負她 " 爵士第一夫人 " 的頭銜 ! 連坐在音響前欣賞的我們 , 都感受到這相距四十年的時空 , 一瞬地藉由 Ella 的歌聲 , 把當時美妙的氣氛傳散開來 , 完整重現在我們眼前 !

這張現場演唱也顯示出天后駐場時 , 也喜歡挑戰一些搖滾 / 流行曲目 , 以搖擺 / 大樂團的方式演唱 . 包含了標題曲 " Sunshine Of Your Love " , " Hey Jude " 等 , 皆為當時竄紅的樂團 " Cream " , " The Beatles " 的招牌曲目 . 最近在一張名為 " Rewind! " 的選集中 , 就收錄了一首由 Rockres Hi-Fi 以 Ella 演唱的 Sunshine Of Your Love 為取樣混製而成的緩拍作品 , 近期在歐洲各大電台與俱樂部裡成為熱播歌曲 . 而在這首現場版本裡 , 你又能聽到天后老練歌喉的性感詮釋 , 原汁原味與混音版本產生極大對比 .

除此之外 , 他還演唱了由美國名作曲拍檔 Burt Barcharach / Hal David 所譜寫 , 當時貴為暢銷流行金曲的 " This Girls In Love With You " , " A House Is Not A Home " . 前面那首幾乎當時所有靈魂 / 爵士藝人都翻唱過 , 並且依性別 ( 性取向 ? ) 不同 , 而改變其中 " Girl / Guy " 的使用 . 例如由 Willie Bobo 詮釋的版本 , 就改成 " This Guys In Love With You " , 也算是一樁趣談吧 !!

Ella Fitzgerald 一直都是自己心裡第一名的爵士天后 ~ 而朋友裡面卻絕大多數是比較擁護 Billie Holiday 的 . 他們的理由是 : Ella 聽起來太快樂 , 太健康 , 不夠悽慘 ; 而 Billie 較自溺 , 比較吸引人 . 或許這一點成立吧 ! 不過在 Ella 唱歌快版時的渾厚爽朗 , 以及慢板時的溫喣柔情 , 一切收放自如 , 都是其他人無法複製的金字招牌呢 !!

Corleone / Wei-Wu-Wei ( 2005. V2 )

Roy Paci / Corleone

" Wei-Wu-Wei " 乃義大利 Free Jazz 團體 " Aretuska " 首腦 Coy Paci 2005 年以 " 教父 " 系列電影中的黑手黨家族柯里昂 (Corleone) 為名,天馬行空般的前衛爵士 Side Project。濃縮了 Ornette Coleman,Miles Davis,Mike Patton 等各派爵士先鋒的音樂精華,並且融合西西里黑手黨歌謠,阿根廷探戈,美式大樂團爵士與電子雜訊拼貼,在 " Wei-Wu-Wei " 中展現懾人的音樂能量!

~ 當這夜我困坐在咖啡店的臨窗沙發上,望著窗外滴答灑落的陣雨與深夜裡稀疏的車流,回過頭瞥見手提電腦螢幕上空白的頁面,唉!此刻的我很煩惱要怎麼替這張怎麼看都很陌生的 CD 好好的寫篇介紹文章。" Wei-Wu-Wei " 這張 CD,此時正在我的 Player 裡呼嚕轉動,耳邊充斥著哇啦哇啦的小喇叭吹奏,~ 哇靠 !怎麼突然冒出了那段 " 教父 " 系列電影都聽得到的經典主題旋律!啊!的確跟網路上一大堆義大利文資料裡少的可憐的幾行英文描述所說的一樣,這是一張充滿西西里黑手黨風味的 Avangarde Jazz 專輯!果然在那段哀傷的旋律反覆起落之間,小喇叭已經發狂 Off Key 猛吹了好幾回。

這音樂很適合這個很煩亂的深夜。我在茫茫網海裡迷航,Roy Paci 在他的同夥們自顧自地摧殘著樂器時把他冷冷的眼神瞥向我,同時奸惡地冷笑。唉呀!我投降了,我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 " Avantgarde ",就如我當年誤打誤撞地買了張 Painkiller 的專輯,然後被裡面蠻橫的聲響強暴了耳朵一樣,其實我的心正可憐兮兮地向我的腦袋瓜求饒。但是我的腦袋卻因為這些哇啦哇啦的旋律被搞得爽得不得了,並且無意間撞見玻璃窗上正倒映著我臉上詭異的微笑!

耳邊小喇叭的吹奏呼應著訕笑的手風琴,西西里島的鹹鹹海風在黑夜酒館的外頭呼呼地颳著。粗糙刺耳之外,那旋律蹦出來的正是黑手黨徒眾們飲酒狂歡的熱鬧氣氛 ~ 只是我也不知道這種熱鬧是否帶點亡命的情調!我想這正是 Roy Paci 的詭計 ~ 我不認為它可以被稱之為義大利來的 John Zorn,那麼 " Corleone " 自然也不是 " Painkiller "。這個前衛爵士七人組用上了小喇叭,法國號,低音色士風,伸縮號,營造出時而華麗頹靡,時而憤怒咆嘯的旋律。偶而跑出一點電子器材低調介入的跳針雜訊與混沌背景,又偶而充滿現場感的即興演奏從 Nicola Conte 那邊偷了小小段風光明媚的復古沙龍旋律過來 " 蒙太奇 " 一下。我想就算我一再檢查自己是否因為這張 CD 而搞得精神分裂;但是我很肯定 Roy Paci 的確是一位老謀深算的爵士樂手!

d!zzy 2005 05 30

HEM / Rabbit Songs ( 2000 . HEM )

HEM/ Rabbit Songs

如果你喜愛 Morning Star 的 " My Place In The Dust " , 或者對 A Camp 的蕭瑟寂寥十分傾心 , 那麼 HEM 不只要延續這趟旅程 , 還會帶你走進另一個不同的美麗新世界 .

聽 HEM 的音樂 , 猶如打開一櫝封藏在閣樓上的陳舊珠寶盒 . 拍拍滿佈的灰塵 , 那些包藏了歲月流轉的木頭紋理 , 輕輕刻劃在赭紅色盒蓋上 . 樸質的美感 , 對應盒裡精心縫製的象牙色綢緞襯墊 , 以及那只安臥其上 , 不問世事的翡翠銀戒指 . HEM 之於 Rabbit Songs , 一如珠寶盒之於戒指 , 優游在好比綢緞的另類鄉謠 / 新古典範疇之間 , 閃耀著懷舊的華美光芒 , 造就如斯耽溺而純美的一刻 .

HEM 是由兩個對於美國傳統音樂有著狂熱的年輕人 ~ Dan Messe 與 Gary Maurer所組成 , 他們找來了老友 Steve Curtis , 一起進行這次的 " 鄉謠進化實驗 " , 也就是在傳統鄉村音樂的器樂與歌曲結構之中 , 放進更多現代的想法與方式 , 藉以賦予新生命 .

至於他們的主唱 ~ Sally Ellyson , 原是一位來自平凡家庭的主婦 , 因為一捲毛遂自薦的 " 家用搖籃曲哼唱 demo " , 讓狂熱的三人感到詫異 , 驚艷之餘馬上邀得參加此次 " Rabbit Songs " 的錄音計劃 . HEM 在音樂中隱隱呈現出鄉謠每個年代的各種風格 , 並以各類傳統的樂器演奏 , 像是曼陀林琴 , 風琴 , 十八件組弦樂等 , 以真材實料的方式融入整個以吉他為主體所編織的音樂架構中 . 而 Sally 那慈愛的歌聲中 , 汨汨而出的撫慰與溫暖 , 更是讓整個樂章完美的攀舉著忘時的美感 .

如果聽多了各類冷調電子聲響 , 或者諂媚的沙發已經讓你的音樂觸覺遲鈍退化 , 那麼趕快聽聽 HEM 的音樂 , 喚回你對音樂最真實的感動吧 !

---------------------------------

HEM/ Eveningland

HEM/ Eveningland ( 2005. EMI )

雖然跳到了一家常常讓我罵三字經的主流公司 ( 唉! 還不是那個該死的 Copy Control ! ),但至少 HEM 終於擺脫當年原本風光入籍 " 夢工廠 " 卻遇上公司倒閉,導致新專輯發行計畫慘遭擱置的霉運,我想我們也該給他們掌聲鼓勵一下。" Eveningland " 在眾多樂迷長久期待下終於面世,雖然我沒有刻意去了解是否如中文側標上所說,包括伍迪艾倫等人都是他們的狂熱粉絲;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我們的等待的確沒有換來失望。HEM 延續了前一張專輯致力於鄉謠創新的溫和改革路線,用上了更長的時間待在錄音室裡細火慢燉新專輯中的每一首曲子,最後成為各位所聽到的,融合鄉謠與搖滾,濃濃的田園氣息中彌漫向晚的頹糜感傷的 " Eveningland "。

專輯已經在台灣的唱片行正式鋪貨,不管是 " Rabbit Songs " 或是 " Eveningland " 目前都不難買到,總之只要是喜愛 Alt-Country,Slow-Core 或者 Chamber Pop,從 Cowboy Junkie,Dusty Springfield,Mojave 3 到 Belle & Sebastian,只要是其中有一樣深得你心,相信 " Eveningland " 會是另一張讓你回味再三並且逢人就推薦的好盤!

星期一, 7月 18, 2005

林強 LIM GIONG / 驚蟄 INSECTS AWAKEN

林強 / 驚蟄

林強這張創作專輯 " 驚蟄 " ,在今年 ( 2005 ) 五月份應坎城影展的邀請,以結合故宮博物院提供的文物數位影像穿插台北街景,在坎城海灘上的大舞台進行兩個小時的多媒體主題展演。對於台灣音樂人來說,這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藉由法國廠牌 MK2 的發行,林強的新專輯 " 驚蟄 ",為台灣做了一次很誠懇又創意十足的文化外交,也成了台灣音樂人邁向歐洲市場的首次搶灘。林強的勇氣與法國廠商的慧眼,都很值得所有支持華人音樂創作的樂迷們給予掌聲。

林強以 " 聲音造景 " 的概念,融入聆聽性電子樂架構與華人音樂徵符為血肉的創作手法,立體地呈現出台灣這片土地,人民,生活等種種意象。傳統的鑼鈸敲擊加上細微的電子聲響與厚重電子節拍,層疊出十分震撼的效果。取樣的鋪陳更是充滿了空間與畫面感,尤其是那些時時存在於我們生活週遭的聲音,諸如夜市的叫賣,廟會裡的爆竹與鑼鼓喧天,野台戲的吟唱,搓麻將的聲音,甚至是 " 新聞報導警方追捕通緝要犯 " 這種常在吃飯時間從電視機傳來的播報聲。原汁原味的國台語發音,對於在地台灣人來說,可是要比一知半解的外國人來得 " 感同身受 "。讓人驚喜的是,林強在專輯中延續了 " 電民謠 " 的主題,重唱家喻戶曉的台灣民謠 " 西北雨 "。至於 " Dosen't Matter " 與 " It's All For You " 兩首林強填詞演唱的曲目,在典雅清淡的歌詞中,點出了他投身音樂工作多年,對於世道變遷,名利沉浮以及人際聚散的種種感想。相信這是這張專輯能夠讓我深深感動的主要原因。

對於這張專輯的聆聽,我建議用好一點的耳機,功率高一點的音響來欣賞。你會發現林強對於聲音的層次,厚度,皆有很深的著墨。胸有成竹的編曲與信手拈來的音樂創意,讓 " 驚蟄 " 在反覆聆賞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挖掘出新的細節與面貌,並且呼應了 " 驚蟄 " 這個取自於中國二十四節氣中象徵著春回大地的意象,正是林強在多年沉潛後所交出讓人驚艷的音樂成果。

d!zzy 2005 07 02

MYLO / Destroy Rock & Roll

MYLO / Destroy Rock & Roll

MYLO 是來自蘇格蘭的年輕音樂人 Myles MacInnes 的化身,一如當代許多音樂創作人,他的音樂大多誕生於他工作室裡的 Apple G4。細數他音樂裡俯仰皆拾跳動且肥厚的 Bass 底線,多變的電子音色與聲音取樣所搭建成的場景,還有讓人忍不住跟著扭動的各種碎拍節奏,其實都不是太陌生的元素;但或許他就有這方面的天才吧?這些東西在他手裡變成一首首新鮮得讓人愉快且難忘的美好作品,不禁讓我懷疑在MYLO 的背後是否有個龐大後製團隊來支援他。而 " Destroy Rock & Roll " 正是他展現洋溢才華的首作,完美地兼顧成熟與創意的天秤兩端,也難怪在 2004 年會如黑馬一般成為歐美傳媒的至愛。

接著來看看專輯裡的作品。以緩拍開場的 " Valley of The Dolls " 與 " Sunworshipper " 很適合不論是晴天或陰雨的午後;不過" Sunworshipper " 用上那段人聲旁白的取樣其實有點煞風景。兩個版本的 " Muscle Car " 是 MacInnes 在舊金山海灣區生活那段時間的音樂日記,從美式改裝車延伸海岸城市生活的日夜景色與美式娛樂文化的抽象描繪。這首曲子的原裝版十分秀麗,改裝版 " Muscle Car Reform Reprise " 則充滿了 Electro Funk 的多彩與糜爛,真的像是原廠跑車與改裝跑車之間的差異,加上一旁機械化女 Vocal 唸出一串經典美國跑車的名字 ( Camaro,Chevelle,Camino,Daytona,Trans-Am,Mustang,Charger,GTO ),令我這個車迷血脈賁張。

" In My Arms " 令人吃驚地用上了 Boy Meets Girl 的 " Waiting For The Star To Fall " 與 Kim Carne 的 "Bette Davis Eyes" 兩首歌的取樣來鋪陳出這首歌滿滿的 80 年代美好氣息,連歌名都取自 " Waiting For The Star To Fall " 的副歌,這也是我最初誤以為今年 25 歲的 Mylo 跟我一樣是個 1970 年代出生的老傢伙的主因。另外在 " Zenophile " 裡又用上了我最愛的 Dusty Springfield 一曲 " Where Am I Going " 的管絃樂曲樣,讓人更確定 MYLO 對於流行音樂的涉略真的很廣泛。專輯內最讓人感到熟習的莫過於這兩年被數不清的各類電子舞曲收錄到爛掉的 " Drop The Pressure "。輕快的 Break 節拍與充滿 Funk 色彩的的旋律線,穿插新浪潮氣息的 Synth 音色與 Vocoder 人聲,讓人聯想起 " Discovery " 時期的 Daft Punk,但 MYLO的年輕大膽在此略勝一籌。

" Destroy Rock & Roll " 在 2004 年底被許多音樂傳媒選為年度最佳的跳舞音樂專輯,然而遲至今日我才來寫這篇介紹,說實在已是太晚。不過由於台灣沒有廠商代理,自己過了很久才拿到這張專輯,聽過之後的確也心有戚戚焉。想想這麼美好的旋律,還是得說說自己的感想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還沒聽過的人有機會請找來聽聽看。

d!zzy 2005 07 14